-
中以农业合作示范基地落地青岛
2023年,青岛市通过精准招商引资,与以色列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在青岛落地建设中以农业合作示范基地。该项目由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与以色列企业联合推进,将引入以色列先进农业技术,打造集科研、示范、交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合作平台,为区域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背景与合作基础 青岛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港口城市,近年来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自2020年启用以来,已成为中以两国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据青岛市商务局2023年发布的《国际合作园区发展报告》)。以色列在农业领域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其沙漠农业、精准灌溉、智能温室等技术已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以色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2022年度报告)。此次合作是中以两国在农业科技领域长期合作的延续,也是青岛市落实山东省“农业国际合作推进年”部署的具体举措,旨在通过技术引进与本土化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向高效、绿色、智能方向转型。 (二)技术创新与示范价值 该示范基地将重点引入以色列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包括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系统、环境智能调控设备及作物品种改良技术。据以色列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以色列农业技术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60%,在同等种植条件下实现产量翻倍与品质提升。项目合作方实地考察了合作企业的农业土地区块,认为其区位交通优势显著,改造潜力巨大,计划对现有农业大棚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环境温湿度等参数,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数字化管理。这种“科技+农业”的融合模式,将为华北地区设施农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三)平台搭建与产业带动 项目落地后,示范基地将挂牌“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创新实践基地”,构建中以农业技术交流的常态化平台。据青岛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要点显示,该基地将重点打造三大功能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聚焦本土化技术适配研究,示范展示区集中呈现以色列农业装备与种植模式,培训交流区面向国内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展示—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预计将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智慧农业产业链,吸引种子研发、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等关联企业集聚,形成“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产业升级路径。 (四)战略意义与合作展望 中以农业合作示范基地的建设,是青岛市深化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实践。据山东省商务厅发布的《国际产能合作行动计划》,该项目将助力山东打造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现代化。以色列企业代表表示,示范基地将成为以色列农业技术在华展示的“窗口”,未来计划引入更多以色列农业科技企业参与合作,逐步拓展至畜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双方还将联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培养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中以农业合作从技术引进向联合研发、市场共建升级,为两国农业领域的长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中以务实合作的新成果,该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为青岛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更将成为中以两国在农业科技领域深度融合的纽带,推动形成“技术共享、市场共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农业合作新格局。 (信息来源:青岛市商务局官网《2023年国际合作园区建设进展》、以色列驻华使馆农业合作处公开资料、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报告》、人民网《中以农业合作迈向技术融合新阶段》)
2025-06-26
-
【2022年青岛招商】青岛城市更新:张村河片区的产城融合实验
青岛城市更新:张村河片区的产城融合实验 一、项目矩阵:14 个项目重塑城市空间 青岛市张村河片区集中开工 14 个项目,总投资超 200 亿元,涵盖交通基建、产业园区、民生工程。跨海大桥连接线二期工程(全长 1.6 公里)按双向 6 车道标准建设,2023 年通车后将分流环湾路 30% traffic,缓解东岸城区拥堵;虚拟现实产业园一期 35 万平方米,聚焦 VR/AR 整机制造,预计吸引 50 家配套企业,形成 “光学元件 — 整机 — 内容开发” 产业链。 二、产业升级:虚拟现实与智慧产业集聚 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瞄准全球产业链高端,引入歌尔股份、Pico 等龙头,建设光学实验室、算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某入园企业研发的 4K VR 头显设备,分辨率达 3840×2160,重量减轻 30%,预计 2023 年量产后面向全球市场。园区配套建设 5G +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测认证等服务,降低创新成本 40%。 三、民生改善:旧村改造与公共服务提升 同步推进 6 个村庄改造项目,建设安置房 1.2 万套,配套幼儿园、社区医院等设施,惠及居民 3 万余人。新建 2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引入青岛二中、青医附院等优质资源,解决片区教育医疗资源不足问题。 四、城市品质提升:生态与智慧并重 实施张村河生态治理工程,修复河道 10 公里,建设湿地景观带,水质提升至 Ⅲ 类标准;智慧路灯、智能垃圾桶等新基建同步部署,打造 “15 分钟生活圈”。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带动片区土地价值提升 25%,新增就业超 2 万人,成为青岛 “产城融合” 新标杆。
2022-05-24
-
【2022年青岛招商】青岛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政策:最高 500 万元补贴,培育产业集群
青岛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政策:最高 500 万元补贴,培育产业集群 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青岛高新区出台专项政策,从项目引进、企业成长、人才培育等维度提供全方位支持。政策覆盖半导体、信息安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旨在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项目引进方面,新引进企业可享受租房、购房、上云等多项补贴。其中,研发办公用房租金补贴最高达 450 元 / 平方米・年,连续补贴五年;购房补贴最高 500 万元,分五年拨付。例如,某半导体企业租用 2000 平方米研发用房,第一年可获补贴 90 万元,显著降低初期运营成本。对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 5000 万元的企业,最高给予 130 万元一次性奖励,制造业企业可全额享受。 针对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提供流片补贴、工艺设备补贴和无尘车间装修补贴。购买 IP 开展芯片研发的企业,可获实际支出 50% 的补贴;工艺设备投资超 500 万元的项目,最高补贴 1000 万元;百级无尘车间装修补贴达 1200 元 / 平方米,助力企业降低前期投入。某封测企业利用设备补贴引进先进封装生产线,产能提升 3 倍,良率达 99.5%。 在人才激励方面,对高级管理人才给予最高 5 万元 / 年奖励,对培训机构按每人 1000 元标准给予补贴,年培训规模超 300 人的机构最高可获 100 万元奖励。政策实施以来,已吸引 20 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落户,新增就业超 500 人,预计五年内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青岛高新区招商部负责人表示,政策实行 “就高不重复” 原则,对重大项目可 “一事一议”。未来,将重点引进芯片设计、工业软件等领域企业,目标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500 亿元,成为胶东半岛数字经济核心区。
2022-05-01
-
【2022年青岛招商】青岛涉海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超七成 筑牢海洋经济根基
青岛涉海重点项目一季度开工率超七成 筑牢海洋经济根基 今年,青岛市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总投资超 2000 亿元的 88 个涉海重点项目建设。一季度,64 个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开工在建率达 72.73%,完成投资 66.21 亿元,占年度计划的 27.65%,展现出海洋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批项目涵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港口物流等领域。其中,总投资 120 亿元的青岛深远海养殖工船项目进展顺利,首制船已完成船体建造,预计 2023 年投产后可实现年产深远海鱼类 5000 吨,推动传统渔业向工业化养殖转型。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建成后将聚焦海洋药物研发,重点攻关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创新药物,预计年孵化企业 10 家以上。 在港口物流领域,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工程启动建设,将新增 2 个自动化集装箱泊位,配备智能导引车(AGV)和自动化堆场系统,集装箱年吞吐量可提升至 1500 万标准箱,进一步巩固青岛港全球领先的自动化码头地位。同时,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国家深海基因库项目完成土地平整,建成后将存储深海生物样本超 1000 万份,成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开发的战略支点。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涉海项目的密集落地,得益于 “项目管家” 服务机制和 “要素跟着项目走” 的保障体系。通过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优化用海用地审批流程,一季度项目平均落地周期缩短 30 天。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智慧海洋等新兴领域项目,计划年内新增海洋高新技术企业 50 家,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 8% 以上,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2022-04-26
-
【2022年即墨区招商】青岛即墨周戈庄新村:羊肚菌种植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青岛即墨周戈庄新村:羊肚菌种植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受疫情影响,传统农业面临效益下滑挑战,青岛即墨周戈庄新村周集网格党支部书记曹立刚带领村民探索特色种植新路,瞄准羊肚菌这一高附加值品种,通过试验示范、合作社引领,走出一条 “短平快” 的致富之路。 羊肚菌是珍稀食用菌,市场价格高(鲜品每斤 80-120 元),生长周期仅 3-4 个月,适合北方地区冬季种植。曹立刚自掏腰包开展试验田,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全程指导,解决菌种研发、温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经过一年多试验,成功掌握 “冬种春收” 模式,亩产鲜菇达 800 斤,亩均利润超 3 万元,是传统作物的 10 倍以上。 试验成功后,周集网格党支部领办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 400 余亩,规划建设 160 亩羊肚菌和 230 亩松茸种植区,配套 360 个冷暖棚、自动化喷滴灌系统及菌种研发中心。合作社实行 “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销售” 模式,与盒马鲜生、佳世客等签订直供协议,确保销路稳定。同时,开发羊肚菌深加工产品,推出干品、调味品等系列,附加值提升 50%。 2022 年一季度,首批羊肚菌上市,带动村民人均增收 2 万元。曹立刚表示,下一步将扩大种植规模至 1000 亩,建设羊肚菌产业园区,引入观光采摘、科普教育等业态,打造 “菌菇小镇”,预计年综合产值超 2000 万元,成为青岛乡村振兴的特色样板。
2022-04-24
-
【2022年青岛招商】青岛市两能源项目列入山东省基础设施 “七网” 2022 年开工计划
青岛市两能源项目列入山东省基础设施 “七网” 2022 年开工计划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基础设施 “七网” 2022 年行动计划,青岛市的即墨 HG37 海域海上光伏项目和华电青岛 9F 级重型燃机、大唐青岛 9F 级重型燃机热电联产项目成功列入全省开工计划。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青岛市能源结构优化、清洁能源供应提供重要支撑。 一、能源保障项目的建设内容与规模 华电青岛和大唐青岛的 9F 级重型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各建设两个 9F 级机组,共计 4 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供热量超 1200 万吉焦,新增清洁供热面积近 4000 万平方米。这将使青岛市区清洁集中供热占比由不足 20% 提高至 50% 以上,有效替代燃煤供热小锅炉百余台,预计每年减少各类污染物排放近 1 万吨,减少约 300 万吨标煤耗量。通过引入高效燃气轮机技术,项目将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即墨 HG37 海域海上光伏项目依托青岛丰富的海洋资源,规划建设大规模海上光伏电站。项目采用先进的漂浮式光伏技术,在减少土地占用的同时,利用海洋空间提高太阳能利用率。该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青岛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优化能源供给结构。 二、项目对区域能源转型的意义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能源需求持续增长。此次列入省开工计划的能源项目,是青岛市落实 “双碳” 目标的重要举措。重型燃机热电联产项目通过替代燃煤锅炉,将有效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海上光伏项目则为青岛市提供清洁电力,助力构建 “风光储一体化” 能源体系,提升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三、项目推进与实施保障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青岛市成立专项工作专班,负责协调项目用地、用海审批,能源供应保障等事宜。在技术方面,邀请行业专家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评审,确保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工艺。同时,加强与省能源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政策支持与资金倾斜。 在环境保护方面,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海上光伏项目将优化光伏组件布局,减少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干扰;燃机项目采用先进的废气处理设备,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2022-04-1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